私募从业者可以炒股吗 关于豆粕交易逻辑的揭秘!


发布日期:2025-02-21 22:57    点击次数:87

私募从业者可以炒股吗 关于豆粕交易逻辑的揭秘!

由于豆粕价格处于多年以来较低的位置,所以有好多人不断去抄底,从而导致豆粕主力合约乃至豆粕指数的持仓量均创了历史新高。也有好多群友想要轻仓多远月,问我怎么看,我的答案是:不去做多私募从业者可以炒股吗,因为没有大行情。即便远月涨了,也只是超跌反弹。

图片

豆粕主力合约持仓

无论是油脂,还是豆粕,我都不是产业人士。所以,我只是根据自己过往的交易经验,以及长期观察总结来的情况,来表达我对豆粕交易逻辑的思考。

1四年之迷

做豆粕的老手都知道,关于豆粕四年周期的一个行情。但是这个并不绝对!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所谓的豆粕四年周期行情呢?

首先,我经常跟群友讲今明两年不用去看豆粕,没行情。理由是。去年大涨到5000点,今年一年要从高位跌下来,明年还要在低位震荡一年,后年再去关注它。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四年周期。

因为大豆是草本生植物,它的供应端是不连续的,一年一个行情。大涨往往是供应端出问题导致的,但是这个驱动并不连续,今年出现了,明后两年基本上不会出现,所以它的大行情不太容易连续。

木本植物的供应端是连续的,因为它的生长周期比较长,一旦产能拐点到了,供应端就容易连续收缩,所以行情的连续的,持续周期也比草本植物更长。

关于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行情的周期特征,我在《关于油粕交易机会的选择!》一文中已经介绍过了,这里不再展开。

因此,从产能的角度去思考:第一年减产大涨,第二年种植面积增加+天气正常→丰产大跌,第三年种植面积略降+天气正常→低位震荡,第四年种植面积继续下降+天气不确定→有可能有行情。

从气象转换周期角度去思考: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平均转换周期也是四年,拉尼娜容易导致美国和巴西强干旱而减产,厄尔尼诺容易导致阿根廷强降雨而减产。

南美阿根廷那边的种植水平比较差,所以上半年豆粕的大行情经常是阿根廷那边出问题减产,带动豆粕行情大涨。北美那边美国种植技术较高,正常是不太容易减产的,但豆粕09合约经常因为美国超级大干旱减产叠加usda报告炒作而疯涨。

当正常的种植周期+气象周期形成共振了,第四年种植面积大幅下降+拉尼娜或厄尔尼诺现象→南美或北美大豆减产,从而带动豆粕出现大行情。

这个是关于豆粕四年周期的个人理解,主要是从种植周期+气象转换周期两个角度去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。

2基本面之谜

豆粕在涨跌的过程中,基本面容易形成共振,就是涨的时候内外盘都是利多,跌的时候内外盘往往都是利空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我从一个非产业人士的角度去观察,似乎看到了这样一些现象。

当美豆价格高的时候,海外贴水一般也比较强,因此大豆进口成本就非常高,对应盘面榨利一般较差甚至亏损。正所谓,榨利不够,基差来凑,这种情况下,油厂基差报价就非常高,从而形成高基差。

此时,生产端在较高大豆进口成本的情况下,往往容易缺原料,对应的港口大豆库存较低,一些油厂停机,从而导致了压榨量下降,豆粕库存较低。

这就是豆粕低库存+高基差形成的过程,这个时候行情的驱动分为内外两种:第一,海外驱动在于,美豆或者贴水走强都会带动豆粕价格上涨;第二,国内驱动在于,低库存+大贴水情况临近交割时,资金推动盘面上涨收基差。

反之,当美豆价格较低的时候,海外贴水一般也比较弱,因此进口大豆成本就非常低,对应盘面榨利一般较好甚至较高。这个时候油厂不断锁榨利,负基差来卖基差合同,盘面有大量的套保盘,从而形成负基差。

此时,生产端在较低的大豆进口成本的情况下,往往不缺原料,对应的港口大豆库存较高,油厂压榨量稳定甚至维持高位,导致豆粕库存也非常高,当油厂豆粕胀库的时候,就又进一步降低基差。

这就是豆粕高库存+负基差形成的过程,这个时候行情的驱动同样氛围内外两种情况:第一,海外驱动在于,美豆或者贴水的走弱都会导致豆粕价格下跌;第二,国内驱动在于,高库存+负基差的情况临近交割时,资金打压盘面下跌去收基差。

所以,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:在豆粕上涨过程中,盘面越涨的情况下榨利反而越差,更加支撑盘面上涨;在豆粕下跌过程中,盘面越跌的情况下榨利反而越好,更加支撑油厂套盘面。

对于纯投机交易者,他们不会去在意盘面榨利是涨还是跌,只是看豆粕绝对价格是高还是跌,所以当豆粕从3000涨到4000涨到5000的时候,他们只看到了价格较高,不断去摸顶,不断地被套;当豆粕从5000跌到4000到3000的时候,他们只看到了价格较低,不断地去抄底,不断地被套。他们也只是从价格表象入手,而不分析价格形成背后的原因,也不关注这种内在原因是否消失。

3大资金之谜

一些大资金都喜欢买豆粕,有很多理由,例如,全球定价品种,流动性好等等。杭州的一些大佬喜欢买豆粕,他们没什么逻辑,就是一个逻辑:低估值。

用他们的想法来说,就是都这么低了,下面的空间有限,再跌我再买,下面的空间有限,亏也亏不了多少钱,但是万一涨了呢,可能就赚很多,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思想,叠加有无限资金撑腰。

不能说这个思想不对,他们的思想有点像《憨夺型投资者》那本书里面的核心思想:投资于亏损有限,但盈利不确定的机会。

其实,对于大资金来说,最重要的是买上量,买不上量的行情大资金都赚不到钱,所以他们喜欢左侧,只有左侧才能买上量,买上量了行情起来了,才能赚到大钱,否则,大资金右侧买,刚一买行情就起飞了,买不上量,即便出现了行情,他们也赚不到钱。

所以,大资金在进行交易的时候,往往是先定性,要去做多还是做空,其次是要定量,怎么才能以更有优势的成本拿到更多量。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大佬喜欢买估值等驱动的原因,直接买驱动盘面就拉飞了,买不上量。

其实,低价格情况下,盘面的榨利较好,也得感谢这些买估值的大佬们,正是他们买远月豆粕,从而给出了远月合约比较好的盘面榨利,给油厂卖负基差的机会,盘面也容易走反套。

以上就是对于豆粕一些现象背后的个人理解,我不是很看好今年的豆粕,明年的豆粕我也不是很看好,虽然绝对价格较低,但是你说估值并不能说低,从盘面榨利角度来说,绝对估值其实不低,从基差角度来说私募从业者可以炒股吗,还是负基差,相对估值也不低。所以低的不是估值,只是价格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